鱼翅是有什么与的急调制成的,鱼翅是由什么鱼制成的

书名:鱼翅与花椒

作者:【英】扶霞·邓洛普(Fuchsia Dunlop)

鱼翅是有什么与的急调制成的,鱼翅是由什么鱼制成的

鱼翅是有什么与的急调制成的,鱼翅是由什么鱼制成的

鱼翅是有什么与的急调制成的,鱼翅是由什么鱼制成的

我们把菜拿给吕老师评判赏鉴。比如锅巴肉片,他会告诉我们是否达到酸甜平衡,调出了恰到好处的“荔枝味”;或者说调得太甜,就越了界,变成了普通的糖醋味。凉拌鸡的时候,我们得混合芝麻酱、芝麻油、酱油、糖、醋、辣椒油和花椒,用看似纷繁复杂的调味料调出刚刚好的和谐“怪味”。任何一味调料放多或放少,味道就不对了。所以我们都跟化学家一样,拿着小小的瓷勺子在面前的碗里刮来擦去,边混合边品尝,想得到最完美的配方。

作为班里格格不入的老外,我发现自己不仅在学习烹饪的理论和实践,竟然还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些中国式的“画味之道”(想象味道的方法)。阴湿的冬日,我知道应该比平常吃得温热些,所以早餐的饺子汤里就多舀一勺红油;而夏日闷热的酷暑中,则来点酸的能让人神清气爽。原来爱情里的嫉妒叫做“吃醋”,生而为人所经历的疼痛与艰难叫做“吃苦”。在中国学习烹饪的语言,原来也是在学习人生的语言。烹饪的学习越深入,我就越发现自己不仅是在做饭,而且也在思考,像中国人那样思考。

鱼翅是有什么与的急调制成的,鱼翅是由什么鱼制成的

鱼翅是有什么与的急调制成的,鱼翅是由什么鱼制成的

鱼翅是有什么与的急调制成的,鱼翅是由什么鱼制成的

我记得有些时候,同学们和我做的菜虽然参照的都是同一个菜谱,成品却完全不同。一道鱼香肉丝,我们的油色从清亮到深红;有些人炒香的“葱姜蒜三剑客”闻起来很轻,带着生味儿;有些人的则特别成熟醇厚,竟能让你长叹;有些人的肉丝口感像奶冻一样柔软嫩滑;有的则略带嚼劲,皱得厉害。吕老师面前的工作台上摆着一盘盘的菜,我出神地盯着,问他:“为啥子每道菜都这么不一样喃?”

“火候。”他为我的疑惑而发笑。火候是对烹饪用火的大小与持续时间的控制。中国烹饪艺术有三大柱石:一是刀工,二是调味,三就是火候,可能也是最难掌握的一门技艺。这不是可以手把手教得精准明确的,只能通过多年的经验,通过多次的出错与反复来调整和积累。所以也难怪,“火候”还用来形容别的艺术中高超技艺与熟能生巧的成就,比如书法。传统的道家文化也喜欢用“火候”来描述长生不老丹药的锤炼。

烹饪学校教了不同大小的火势:旺火(火苗蹿得老高,火焰炫目、热气袭人)、武火(顾名思义,武术一样的火,精壮强悍、气势逼人)、文火(温柔摇曳的火,文明、文学的火)以及微火(蓝白色的火苗,安静微弱的火)。没什么温度计给你精确衡量,但必须要熟悉这些火候之上川菜里的油温,从一成到八成。

不过,归根结底,看火候还是要看热油或者热水的状态,以及食材与油水发生反应的情况。九十年代中期,四川很多厨师连煤气炉都没有,使用温度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。他们得对付火势凶猛的煤炉子,这种厨具的设计两千年来都没怎么变过,根本不可能简单地把火开大关小。一切都要依靠他们那军事雷达一般高速运转的眼睛和鼻子,不放过锅里“微环境”中每一个蛛丝马迹的变化。

于是乎,同学们和我就必须学习把握油温,看几成热的时候才能炒出豆瓣酱那深红的亮色,为鱼香肉丝增光添彩,但又不能太热,免得烧糊了;还要观察几成热的时候能加入水豆粉,让肉丝挂上一层柔嫩的光泽,但又不能太热,免得肉丝炒干了太柴;蒜要先爆锅,炒出醇厚的香味,但又不能炒太久,不然就糊了、苦了;炒糖的时候,只要一看到冒出“鱼眼泡”,就得马上离锅。火候是色、香、味、形的关键,是中厨里一切关键的关键。

对于火候之美及其与调味的关系,表达得最好的还是公元前十六世纪的传奇厨师伊尹,还是他在对君王讲述烹饪之道的时候:

五味三材,九沸九变,火为之纪。时疾时徐,灭腥去臊除膻,必以其胜,无失其理。调合之事,必以甘、酸、苦、辛、咸。先后多少,其齐甚微,皆有自起。鼎中之变,精妙微纤,口弗能言,志不能喻。若射御之微,阴阳之化,四时之数。

(白话译文:五种味道、三种材料、九种沸腾和形态的变化,都需要依靠火来调整。有时候凶猛、有时候温柔,能够去除腥臊膻味。因此,对火的把控,是调和所有食材本性的基础。和谐的调味要依靠甜、酸、苦、辛和咸的融合。但要讲究加入的时间和多少,这是极致微妙的平衡,因为每种味道都自带特殊的效果。锅里的变化精妙至极,语言无法描述,思维无法理解。这就如同射箭的高精之道、阴阳的转化融合与四季的变迁流转。)(6)

伊尹广博的烹饪理论由一名叫吕不韦的商人记录在《吕氏春秋·本味篇》中,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。这可能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烹饪学论述。不过令人惊奇的是,其中的很多理论仍然适用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厨房。

在烹饪学校的数月中,我的成都生活进入了美味的日常。住在川大附近职工公寓中的我每天早早起床,骑车穿城,路上喝碗稀饭或者吃碗红油水饺当早饭。熟悉的店主和小摊贩一路跟我打招呼;有的人会说:“厨师你好!”(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我在他们店里嗅来嗅去、尝这尝那,还不断抛出烹饪方面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。)到了学校,我穿上白色的厨师行头、扎好头发、拿出菜刀,然后一整天都在厨房这个“极乐世界”中度过。

临近黄昏的下午,我又骑车回到川大附近。这下速度就比较慢了,因为一路要享受小街小巷中的愉悦欢乐。我经常跟谁摆起个龙门阵,一直待到很晚才回家。有时候我会去留学生楼看看,有几个朋友还住在那儿,然后就一起出去吃个饭,要么去“老地方”喝喝酒。“老地方”是个比较前卫的新酒吧,就开在川大外面那排木房子之间。这是我在成都的第二年,我们不用再喝寡淡的啤酒或者长城干红了:酒吧老板们囤了进口的烈酒,甚至还有人能调鸡尾酒了。

偶尔过过外国人的日子还是不错的。在成都的第一年,我想尽量融入四川人的生活。而现在,我每天都沉浸在中国文化中,耳边轰鸣的是四川话,还有二十五种不同的“炒”法;这样的一天之后,和几个留学生朋友喝点小酒是最惬意、最放松不过的了,何况成都也冒出了些还挺西方味道的酒吧。

有时候我会在公寓里办晚宴,让“竹园”常客戴维德和帕莎测试下我最新学到的菜谱,或者和意大利人一起做他们的饺子。公寓并不舒适,冬天潮湿透风,夏天闷热且蚊蝇滋生。窗外的天空污染严重,飘着尘埃,洗好的衣服在阳台上挂几个小时就灰了。我的床垫和床单好像永远湿乎乎的。竹家具中住着奇怪的生物,晚上能听到它们窸窸窣窣的咀嚼声。但在中国住了一年多了,我对这个国家着迷不已,这些小烦恼完全抛诸脑后、不在话下。

一周在烹饪学校上六天课仍然满足不了我。空闲的时候我就到处去探询以前没去过的馆子和小吃店,求他们让我到后厨偷偷师。有时候要征得他们的同意,我还得证明自己。在成都附近,以一尊巨大佛像闻名的城市乐山,一家豆腐主题餐馆的店主说:“哦,你是预备厨师啊?那进去给我们做个菜噻。”

我二话不说就卷起袖子开干,借了某个厨师的衣服和菜刀,在厨房里翻找着“麻婆豆腐”的食材调料,然后做了这道菜。二十个年轻的厨师丢掉手上的工作,团团围观。他们发现我的麻婆豆腐做得还可以,于是老板立刻答应我,想在厨房待多久就待多久。

成都著名小吃“龙抄手”餐馆的经理透过眼镜片研究了我一番,同意我做个“特别学生”。“你运气好哦,”他说,“我女儿在加拿大上学,我比较懂得起你这种想了解别国文化的迫切心情。”我在中国遇到的很多人都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慷慨和开朗。经理叫来首席面点师范先生,叫他带我去各个厨房自由地看一看、学一学。

范师 (7)真是我见过最可爱讨喜的厨师之一,说起成都的街头小吃如数家珍,简直是个宝藏。我常在“龙抄手”泡着,不仅是烹饪学校学习期间,还有后面几年回到成都的每一次。我在“龙抄手”学到了“白案”的艺术,也就是中国面点的制作(别的烹饪称为“红案”)。店里那些负责包抄手的人都很健谈,我常常和他们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。很多人在那儿干了几十年了,包成百上千只抄手是转瞬之间的事情。我学会了包黑芝麻馅的汤圆,还掌握了鸡冠蒸饺的造型。包子的褶子我弄不好,整个操作台搞得一团糟,但好像没人在意。他们只是看着我那摊烂糟糟的面和肉馅儿露出善意的微笑。范师用有趣的故事把我逗得哈哈大笑,还教我怎么用米粉和莲蓉做精美的蒸蒸糕,甚至把其他一些少见的传统小吃的手艺传授给我。“龙抄手”的员工们都戏谑地称我为范师的“洋徒弟”。

那时候我带进厨房的笔记本全都脏兮兮的,留下很多印子,有的是菜籽油,有的是面糊糊。每一页杂乱的字迹中混杂着英文和中文。写英文总是要容易些,但有时候记某种少见的蔬菜或者无数没法翻译的烹饪术语,要想准确就得写中文原文。还有些草绘和图表,提醒我新学到的饺子包法、一道菜怎么装饰摆盘、怎么切泡发的鱿鱼干。偶尔中间还夹着被压得平平的花花草草、餐馆的名片、道教庙宇的参观券或者火车票。有时候能看得出来是别人写的:老太太回忆小时候吃过的美食、厨师写下某种奇怪食材的名字、面馆遇到的熟人给我介绍他最喜欢的餐馆(总觉得这些笔记本不是我一个人的,而是大家合力完成的作品)。有的笔记本用了一两个月,有的可能恰好遇到高强度学习的日子,天天都在不停地记记记,几天就写满了。也不全是关于吃的:在中国的岁月中,这些笔记本就是我的生活,里面写着列车的时刻、购物清单,还记录了焦虑与灵感、梦想和回忆;火车上看出去的风景在本子里面有所描述;风中传来竹叶的“龙吟细细”也都用文字记了下来。

鱼翅与花椒1:一个英国人眼里,中国人吃啥?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

鱼翅与花椒2:军屯锅魁,饼子中裹碎肉和小葱,香味飘满整个校园

鱼翅与花椒3:辣子鸡-外焦里嫩的爆炒鸡块,埋在焦香的辣椒之中

鱼翅与花椒4:成都空气中流动着豆瓣酱、花椒和茉莉花茶的香味

鱼翅与花椒5:每一根面条都会裹上酱油、红油、花椒混合成的调料

鱼翅与花椒6:豆花儿热腾腾,像刚出锅,口感像焦糖奶油柔嫩爽滑

鱼翅与花椒7:猪脑花放进浓香的汤底,温柔地沉浸在香油和蒜蓉中

鱼翅与花椒8:成都人活剥兔子皮的时还能悠闲地抽支烟、插科打诨

鱼翅与花椒9:厨师籍籍无名守在火炉与菜板,如仆人一般辛勤工作

鱼翅与花椒10:成都的回锅肉豆瓣酱和蒜苗都加得慷慨,香辣美味

鱼翅与花椒11:成都人说,在中国,只有穷苦的人家才用土豆当主食

鱼翅与花椒12:苹果派跟凉拌猪耳、樟茶鸭、香辣凉拌海带一起上桌

鱼翅与花椒13:竹编蒸笼堆得很高,粉蒸牛肉正等待安抚大家的肠胃

鱼翅与花椒14:感官心灵被西藏景色震撼,味觉因食物的无趣而疯狂

鱼翅与花椒15:烹饪方法“火爆”,用旺火迅速翻炒细细切过的食材

鱼翅与花椒16:切好的腰子放到热油中爆炒,会卷曲成漂亮的小花朵

鱼翅与花椒17:真正的中餐大厨,不仅是个厨师,还是个雕刻艺术家

鱼翅与花椒18:春节,人们开始腌腊肉、做香肠,挂在屋檐下风干

以上就是关于怎么的菜谱做法,更多美味食材做法请查看美食做法大全

内容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xo3.com/article/7243.html